适当让学生“费点心”

  • 发布时间:2010-05-11 13:20
  • 作者:
  • 浏览量:3654

                    适当让学生”费点心”

                           —— 一次实验方案改进的反思

 苏科版八下8.3《摩擦力》一课中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的教学片断。

(学生已完成猜想,猜想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的大小三个因素有关)

师: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这三个因素有关,那么究竟对不对呢?怎么办?

生:用实验验证。

师:要想用实验验证猜想,我们首先得会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那么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如何测量呢?

(出示方法)

 

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生:(阅读、体会)

师:回顾一下,使用弹簧测力计有哪些注意事项?

生:使用前要调零。所测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最大测量值。所测力的方向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

师:这次我们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大家特别要注意,只有让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才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现在大家动手试一试,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生:(尝试、体验)

师:(巡视,适时交流)

生1:老师,我不太明白,为什么一定要让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师: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会有深入的学习,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与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大小才相等,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才等于滑动摩擦力大小。

师:(收集学生的典型做法,在讲台上进行展示)

(拉动木块的细线不水平)

木块做匀速运动,注意观察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的细线,这样做有没有问题?

生:这样做不对。弹簧测力计所测力的方向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了,这就违背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要求。

师:他评价得对不对?

学生群体:(点头认同)

师:那么你能不能给我们正确示范一下。

生:(到讲台上做示范,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细线保持水平,弹簧测力计不接触木板表面)

师:同学的实验操作规范科学,非常棒!现在请大家用正确的方法再次体验一下滑动摩擦力的测量。

生:(规范操作,重新体验)

师:(巡视,个别交流)

生2:老师,我感觉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让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不太好控制。

师:你体验得很细致,非常棒!那么你想一想,能不能对这个实验方法做一点改进呢?(放慢语速,给学生思考的氛围)

木板不动,用手拉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其实手拉动了两个物体: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如果换一个角度,让弹簧测力计固定不动呢?想一想。

生2:(沉思)

生3:老师,我发现读数的时候,比较困难,因为指针晃动。

师:对!想一想,能不能对实验方案做一点改进呢?

生3:(沉思)

师:(再回到生2身边,协助完成改进)

师:(面对全体学生)在刚才的测量过程中,你们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生:让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不好控制。弹簧测力计指针晃动,不好读数。

师:非常好,很细心。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些困难呢?

生:(个别交流时,生2与同桌两个人已经尝试改进方案,让他们到讲台上演示)

我们固定弹簧测力计不动,另一个人用手拉动木板,让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样,弹簧测力计的指针就稳定了,读数很方便。

师:谢谢你们提供的方法,大家动手试试看。

生:(动手体验)

师:困难解决了吗?

生:解决啦!(神采飞扬,欣喜感溢于言表)

师:方案得到了改进,那么接下来我们对猜想进行验证,就会得心应手。

生:(会意地微笑、点头)

     

    “验证猜想”是科学探究中最“费心费力”的环节,它的“费心费力”渗透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成员的分工与合作、实验表格的设计、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等等多个事件中。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行验证,是不现实且不合理的;另一方面,教师完全承包,学生直接照指示去操作,这又是空洞且低效的。如何才能有效地推进教学进程呢?如何让学生获得充实而有效的思维提升呢?我认为,精心找准一个点,适当让学生“费点心”,引导学生主动“初步知道怎么做→发现困难→寻求改进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对猜想进行验证”,这本是一件漫长的事,然而要压缩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无疑对教学的设计提出了要求,然而教学绝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教学是否有效,学生对“验证”有多少体验,体验得深刻不深刻,这都是要重点花心思去揣摩和研究的。

    用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学生要走的第一步,要想让学生验证得舒心、顺心,如何让学生对实验方案有参与的主动性和亲自设计的感觉,是值得教师用心研究的问题。教师需要把握一个度,全部交由学生设计,时间不允许,而且低效、不合理。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精心寻找一个点切入,让学生从“初步知道怎么做”开始,动手体验,“发现困难”,主动“寻求改进方法”,最终形成新的方案,这样学生在我不露痕迹的引导中,“多费了点心”,完成了主动设计的角色体验,那么学生的内心必然是欣喜而充实的,接下来的验证操作必将是得心应手的,对验证的感悟也必将是深刻而到位的。

    “验证猜想”本身是曲折而艰辛的,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无视学生在体验中的实际困难与障碍,那么科学探究将全然失色。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在学生“初步知道怎么做”之后,先让学生动手体验,随后我演示出一个典型的操作,让学生自己去纠正操作中的不规范之处,随后再一次让学生体验规范的操作。看似缓慢的教学节奏,其实并不慢,因为它是完全必要的、能贴近学生的体验与感悟的,所以就是刚刚好的。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发现困难”、提出疑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主动“寻求改进方法”,让学生合作演示改进的方案,这对于其他的学生更是一种潜在的鼓励。这种“初步知道怎么做→发现困难→寻求改进方法”的做法比“教师不顾学情、凌驾于学生真实的学习体验之上、直接指示学生如何操作”的做法更有利于有效推进教学进程,更有利于让学生获得充实而有效的思维提升。

下一篇: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