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为今用
--论通用技术教学活动载体的选择
吴志强
通用技术课是一门具有的体验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等特点的课程。它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强调技术设计的全过程,鼓励创新设计、创新产品的形成,更加关注的是技术思想的获得、技术素养的形成。这使它既有别于一般的理论课程和科学类课程,又有别于劳动技术那样单纯的技能操作课程,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载体,承载通用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就成了每个通用技术教师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在这里,结合教学实践,浅谈自己对通用技术教学载体选择的一点体会。
何为教学载体?教学载体是贮存、携带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在相应的教学策略指导下为传递教学内容而设计编制的教学内容的组合形式和形态。教学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影响学生,变化其身心状态,促使其发展的实践活动。教与学要发生相互作用,教要有学的回应,否则就没有效果,不能称其为成功。因此,教学过程的信息传递不同于一般的信息传递过程,不能仅仅考虑到传递,更要考虑到信息被接收之后的"信息反应"。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教学载体,来促使教与学发生相互作用和反应。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结合通用技术的课程特点,个人觉得通用技术课堂所采用的教学活动载体,除了应具有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与指定的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与吻合等一般教学载体应具有的特点外。还应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教学载体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领悟技术原理、体验技术方法。第二,教学载体具有单一或综合的功能。具体的说,它是指向某一节课的,还是指向某一章或几章教学内容的。第三,载体的设计和制作周期不能太长,同时有一定的拓展性和可变性,或者有一定的可迁移性,通过设计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第四,所选用的载体材料要便宜、易得、易加工和改进。
在不断的摸索与实践中,我发现了一类比较符合通用技术课程特点的教学载体——传统的益智玩具。中国传统的益智玩具有翻板、鲁班锁、九连环、七巧板、竹蜻蜓、孔明灯等很多种。他们大多原料简单、易于制作、富有乐趣,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制作、使用这些玩具将涉及到系统、结构、流程、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与通用技术的结合比较紧密。以竹蜻蜓为例,它是学生们喜爱的动漫形象多啦A梦的一件宝贝,也是学生小时候的玩具之一,大多数学生都见过或玩过竹蜻蜓,但是却很少有学生制作过。制作竹蜻蜓就可以做为《工艺》这节课的教学活动载体。能够亲手制作竹蜻蜓本身无疑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同时竹蜻蜓结构非常简单,只由一片对称的桨叶和一根轴杆组成,材料可以选用竹筷和竹签,成本低廉,加工容易,操作比较熟练的学生甚至在一节课内就能制作完成;另外一个竹蜻蜓的制作涉及到锯割、锉削、钻孔、攻丝、套丝五种工艺,使用到手锯、台钳、锉刀、钻床、丝锥、板牙六种工具设备,如果学生能独立完成加工,就已经超额完成了《工艺》这一节的教学任务。而且加工效果可以通过竹蜻蜓的飞行效果来检验,简单直观,趣味十足,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还能为教师的教学评价带来量化的方便。
竹蜻蜓除了可以做《工艺》学习的载体之外,还可以用于《发现与明确问题》的教学当中。不过在《发现与明确问题》中,不再是制作竹蜻蜓,而是放飞竹蜻蜓。当时我的教学设计就是由竹蜻蜓的放飞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放飞竹蜻蜓时手旋转的方向与竹蜻蜓的飞行轨迹的联系,诱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而指导学生通过技术试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这样的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得到了培养,对技术试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很好的完成了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任务。
翻板、鲁班锁、九连环、七巧板、孔明灯等传统益智玩具同竹蜻蜓一样,也可以用来承载不同的教学内容。翻板可用于《工艺加工》和《控制设计》的教学;孔明灯可作为《设计的一般过程》和《设计的评价》的教学载体;鲁班锁的制作可用在《模型和原型的制作》,鲁班锁的组装则可用于技术试验、结构、流程相关章节的教学之中;至于九连环,目前是作为我系统教学的一个载体。实践证明,只要用心留意生活中的技术,就能寻找到符合课堂、适合学生学习的技术活动的载体。
当然,载体就是载体,就像它的定义里讲的,它只是一种“传递携带方式”,教学的最后目的地并不是载体本身,只能说对教学载体的认识有利于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教师在贯彻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灵活地运用教材、处理教材。不至于被教材完全束缚手脚,照本宣科,从而更好地掌握好教学的灵活性,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设计,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载体,从而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