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皆有因

  • 发布时间:2010-06-10 08:18
  • 作者:
  • 浏览量:3969

《父亲》是高二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的写人的散文,因为情感动人,父子情又容易体会把握,所以挑选。认真准备了四天,上了一节个人认为难以满意的课,这个反思似乎能写的就非常多了:

一、           备课建立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

我在定下课题后,就开始仔细读这篇文章,告诫自己别去看任何的

参考资料。文章很长,一开始读的时候,有点摸不着北,只觉得第一语言很美,第二说的是父亲送“我”上大学的经历,表达父子之间的感情。我觉得这远远不够,我要找一句话,这句话能够作为全文的切入点,把握它就能把握这篇文章,梳理起来就一路畅通,。我就再读,慢慢的发现文章当中的珍珠,在等待这一句话串成一条链。

 “在许多落寞的时刻,在客地清凉的鸣箫中,父亲一生中许多的片段和故事,总是那样苦涩而温馨地演绎在我的心灵深处,让我独自一遍遍地体验人生的凝重,生命的悲苦欢愉以及至善至美的人间亲情。”父亲生活中的片段和故事,是感动“我”的源泉,让“我”对人生、对生命、对亲情都有深刻的体会。这句话完全可以作为文章的一个纲领,把下面的情节包含其中。接下来就是整理父亲的片段和故事,就不难了。

如果仅仅看到这些,我觉得分析还不足以撑起这篇文章。接下来,我就读一遍文章,想一想有没有新的东西,如果想不出来,也不着急,继续读。如此读到五六遍之后,我又发现作者写了很多和故乡、乡土相关的内容,既然是写父亲,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写故乡?由此我又发现作者在深情表白父爱的背后,还有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河,是更为厚重的爱。这也就把文章的分析又提了一个台阶。

这个过程让我觉得只要花了时间,无论多长的文章,总能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这个线索学生很难找到,这就需要教者的引导,这样教授的文章多了,就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时间长了,他们自己就能拿到简单的文章、仔细阅读之后,清楚文章的脉络,能自己掌握这种技能。不过这个过程永远没有终点,在我上课前一天晚上,我又发现了一些新的亮点,真的让我理解“书常读常新”的含义。

二、           构建隐藏在自然流畅的过渡中

大体框架有了,就要给它增以丰腴的血肉。讲授中的每一个步骤都要经得起推敲、质疑。

一堂课的立意如何,从导语中就能清楚看出。我事先想了几种方式的引入,最后还是决定和朱自清的《背影》相连,一都是写父亲,二都是以细节取胜,三是文章里的原话,四是这样的比较一般同样写父亲的人是不敢用的,也因此而有了趣味。没有想到的是,我这节课的结束也能与之相连,这是后话了,是巧合,也在情理之中。

文章里那幅油画,开始的时候我没想用到,不过文章里除了“古铜色的脸”这一句表述外,再无对父亲容貌的描写。我想说完背影,再谈及正面,是可以成立的过渡。而学生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苦难一生、劳作一生的乡间老父亲的完整的体会。这样一个父亲的形象,多年来作者刘鸿伏一直念念不能忘,我之前找到的那个文眼句就呼之欲出了,学生进一步的分析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这是这堂课的主题结构,因为要欣赏语言,从语言中体会感情,我又在思考这一步怎么过渡,不久想到,文章里最诗意动人的是父亲在乡间劳作的五幅剪影般的第二段。读一读,充满苦涩,所以我把此处的分析仍然放在对文眼句理解的大背景下,对应“苦涩而温馨地演绎在我的心灵深处”这句。让学生找到这里自己试读再听范读,从好的朗读中迅速把握感情。

至此是文章的基本解读,对故土的感情怎么出现?又成了一个问题,我这样打算:父亲的一生劳作、一生贫困是“我”回想起来苦涩的原因,如果物质水平富裕会怎样?因为不富裕会不会因此而抱怨?如果抱怨只能抱怨这片贫瘠又荒凉的土地。以此作为提升理解本文的奠基石。

最后再回《背影》,再看比较,发现两个完全不同的父亲形象给我们的震动其实是一样的,人类的共通的情感也没有因这个地域时空的变化而改变。

这是最后的教学流程,在设计的时候几经改动,总是问自己,这样过渡是不是就是最好的、最自然的?最后的定稿也并非是让自己完全满意的。学无止境,思也无止境。

三、           设计完成在师生互动的配合里

写下这句话,其实心情沮丧,我意料中的学生的表现与现实差距太

远,周三我在4班试讲了一次,效果与3班也大不相同,由此也见强化班、实验班在语文的学习上没有质的不同。我并不是在追求课堂上热闹非常、发言踊跃的状况,我在追求学生真的能懂一篇文章的境界,哪怕他什么都不说,他用眼神或表情告诉我他懂了、了解了,我心就欣慰。在沮丧过后,还是要分析原因:

1、学生预习不充分。我想展现一个完全真实的课堂,之前布置预习,在晨读课上也花时间让学生读了书,但是事实说明,他们的效率不高。

2、教者过高估计,过分乐观。因为自己对文章读得很熟,就觉得学生也应该是提哪里就知道哪里,现实给了我当头一棒。

3、形势所迫。若是平常的课堂,我能让学生再读,但是当后面坐着21名老师时,我只能老牛拉车,硬带着学生向前走,不然课堂结束不了,成立半拉子课。我很困惑,究竟是打破常规,还是跟着常规,可是我没有勇气做第一种人。

   我想,个人在上课前的准备再充分,课堂上如果不能收回预期的效果,就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课堂。如果只看到教者的清晰思路,其实实质上和“一言堂”没有区别。语文课堂上,真情才动人,但是“有情”又是多难达到的一个境界啊!要想达到“以己昭昭,使人昭昭”又有多长的一段路程要走!

 

这次比赛,从拿到说课稿到今天的上课结束,虽然仅仅只有9天的时间,但是对我本人来说,真的是想了很多,在常以“老教师”来调侃自己的时候,或许真的需要一件事情让你明白:最重要的永远都不是彼岸,而是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