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新课改问答

  • 发布时间:2009-10-20 14:16
  • 作者:
  • 浏览量:4149

1.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有课程实施的行为方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层次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制度的创新。本次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贯穿其中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加强高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制度和学校文化。
     2
.与以往课程相比较,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突出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新的高中课程与以往的课程相比较,最核心的转变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其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确立了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力求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又强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比较好地阐释了新世纪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

其变化的具体表现如下:
    (1)
课程功能发生了转变。针对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高中新课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将学习过程变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举会做人的过程。打破了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价值取向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改变了以往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繁、难、偏、旧的情况,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
课程结构发生了转变。在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调整的基础上,与以往课程多是由学科构成不同,建立了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组成的课程结构。
    (3)
课程内容发生了变化。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从高中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社会和学科发展的实际,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课程内容既要体现其时代性,又要反映其基础性,同时还强调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4)
课程设置发生了转变。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研究性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5)
课程实施发生了变化。以往教学大纲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缺乏对课程实施特别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新课程实施致力于学生个性成长。学校要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并在选课前及时提供给学生,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的模块,使学生实现有个性的发展。新课程方案还要求学校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保障高中课程更有个性。
   (6)
课程评价方面发生了变化。新课程方案要求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给予学生更大的生长空间,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3
.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整体结构和特点是什么?
    新的高中课程结构分三个层次,上层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下设学科科目,科目下设模块,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构成了新的高中课程的基本结构。

4.与以往的课程结构相比,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变化一:课程结构由三个层次构成。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新课程应适应社会需要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新的高中课程结构分三个层次,最上层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下设学科科目,科目下设模块。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构成了新的高中课程的基础结构。这与以往高中课程只是由各种科目组成有很大不同。 
    变化二: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要求富有弹性。
 
      高中学生选修课程的增加和要求的灵活化,体现了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和尊重差异的课程理念,这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修习方案。课程实施者应注意帮助学生从选择中学会选择,实事求是,优化组合,发展其根据个人实际规划人生的能力。

   
变化三:实行学分管理。
      
高中新课程实行学分管理,要求具体而明确。如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以防止学生过早偏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以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学分由学校认定。技术的8个必修学分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各4学分。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l周的社会实践,获得2学分。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学校和教师应按照学分管理的方式保障新课程的实施。

其中必修及学分如下:

学习领域

必修学分

语言与文学

10

10

10

人文与社会

思想政治

8

6

6

4+2 6

4+2 6

6

信息技术

2+2 4

通用技术

4

0+3 3

0+3 3

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

11

研究性学习

15

社区服务

2

社会实践

6

104+12 116


   
变化四:体现模块课程特点,课程时间安排相对集中。
   
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一般按每周4学时安排,可在一个学段内完成。普通高中课程时间安排的变化,要求课程实施者改变以往主要是按学时备课的方式,加强学期备课和学段备课,以适应模块整体性的特点。
     5
.社区服务的性质是什么?如何认定社区服务的学分?
    公益性与志愿性是社区服务的最大特色,因此服务者的志愿与义务应是判断某种活动是否是社区服务活动的标准。社区服务是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途径之一。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高中3年,共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即可认定获得2学分。因此,学校在认定此学分时,必须要求学生提交一份材料,其内容包括对象(机构或个人)的名字、活动日期、服务时间、服务项目或内容、学生自己签名、服务对象的签名及联系方式,以及学生自己的体会。
    6
.新课程理念下,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
有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
    (3)
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
    (4)
有效的教学应该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5)
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
  (6)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7
.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良好的班级气氛:营造积极正向、温暖和谐的班级学习团体;

    (2)
丰富的学习机会:有效运用教学时间,教学管理井然有序;
    (3)
妥善的课程安排:班级各项教学活动依据课程纲要与教学目标设立;
  (4)
明确的学习重点:提示学习目标与学习方向,让学生有充分准备;   
  (5)扎实的学习内容:内容充实完整、说明条理清晰,让学生易懂易记;

    (6)
智慧的教学对话:教师提问精要、创意,学生举一反三,师生同成长;
    (7)
充分的练习应用:足够练习机会,即时改正反馈,让学生多方应用;
    (8)
高度的支架支持:教师适时提供引导多样协助,让学生积极学习;
    (9)
学习策略的教导:教师以身作则,教示学习策略,让学生主动自发学习;
    (10)
协同合作的学习:学生成对成组,学习相互协助;
  (11)
目标为本的评量:正式非正式评量考查学生朝向目标,进步的情况;
  (12)
教师的适度期望:教师依教学目标设定学生适切的学习进步的期望。
     8
.新课程背景下应有怎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
学生是独特的人。
     (3)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9.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在课程实施与评价方面有哪些要求?   
  (1)淡化分数与评比,重视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

    (2)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主体参与;   
    (3)评价标准与内容多元化,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4)
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5)
采取多样化的学生评价方法。
       10
.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以后,评价改革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
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
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