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材的使用
金韬
目前在教学中,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情境的创设、探究性学习、有效提问等注重的比较多,但忽略了教材的作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材与教师一样是学生和知识之间的媒介,深入地分析教材和全面地掌握教材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是取得教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只有对教材的深入细致的分析,真正领会教材的实质,才能更好的使用教材。
我认为,在使用教材时要做到一下几点:
一、全面熟悉教材,善于沟通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不仅要熟知目前所教的这一节、这一章的内容,还要熟悉其他年级的教材,了解教材的全貌,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弄清前后关系。目前人教版的教材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必修模块的延伸。如必修2上的《原电池》、《化学反应速率及限度》两节和选修4中第四章和第二章就是这样的关系,内容一致,但重点和难点不同。只有掌握了教材全貌,才能把握上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善于把握教材每部分内容的具体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知道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但这些重点和难点在教材中如何体现的,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哪些基础知识,侧重培养哪些能力,应该达到什么程度。要剖析教材,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潜在因素,使智力发展寓于知识之中;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寓教于乐,使学生处于要学、爱学、好学之中;挖掘教材的实践性,考虑理论联系实际,使能力培养寓于知识运用之中。如在讲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这一节的时候可多让学生思考一些学生知道的实例,如对于催化剂的含义进行解释的时候,可结合日常生活中饮料中的防腐剂、汽车尾气排放管中的三元催化装置等。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
三、注重不同层次学生对教材的不同认知,让学生学会“看书”。学生与学生之间认知能力是有差距的,教材的编写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要让不同的学生都掌握书本的知识,教师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章节进行处理,教材内容的编排只有一种方法,不一定符合所有学生的认知规律,这需要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具体的处理。如在讲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和第二节《金属化合物的性质》的时候,一些学生在学完了之后有条理混乱的感觉。我们在讲完这两节之后,可以引导学生从钠、铝、铁等几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这里的知识。
四、重视细节,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人教社新版教材中有很多小模块,如“学与问”、“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等。教材中的每一个小模块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是各有各的功能。老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略“实践活动”,因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重难点都掌握了,老师就认为没有必要再在其他方面浪费时间和精力了,结果导致学生只会考试,而对学生内在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如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中有个“实践活动”:利用水果如苹果、柑橘、柠檬或番茄等制作原电池,让音乐贺卡里的芯片“唱歌”。我并没有把这个活动作为硬性的作业,结果第二天只有七到八位同学做了这个实验,但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用柠檬形成的原电池芯片的声音最大、最清晰?”“水果里的电解质溶液发生了什么变化?”“做了原电池的水果还能不能再吃了?”等等问题,乘这个机会我发动学生讨论,激起了学生的热情和兴趣,第三天的时候又有11位同学做了这个实验,结果一个星期下来,大部分学生都做了这个实验,同学们对原电池反应的认识更深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充分合理发挥教材的作用,对教与学都起到指导作用,这样让教师的教更轻松,让学生的学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