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能守恒定律》 教学反思
倪菲
作为必修2的最后一节内容,说它是全书的压轴戏也一点不为过吧。备课中,我决定分两步完成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一课时的教学:第一步要使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通过力做功实现相互转化,第二步从理论上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并使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
1、动能与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于各种能量已经有所了解,也知道各种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此处通过几个具体的事例,如单摆的运动,物体的上抛和下降,弹弓射出物体,由学生总结归纳其中能量的转变,并发现能量转变的过程必然对应某个力或某些力做功。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物理教学提倡实验、观察、思考的特点,又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学设计发掘了教材资源,又不拘泥于教材,演示实验新颖,操作顺利流畅,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的定性关系,知道一种能量减少,必然导致另一种能量的增加;然后提出动能和势能转化有什么定量关系,让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并提出猜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加强师生的互动性。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担心时间进度,处理不是很细致,提出的问题层次性不强。
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论推导
通过第一部分的研究,学生已经了解到,当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时,能量在动能与势能之间相互转化,则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而一旦有其他力加入做功,情况就会发生变化了。这里,我没有直接进行推导,那样的目的性太强了,感觉是硬是为了推导而推导,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所以,经过思考,我以多个事例入手,如:自由落体,理想斜面,弹簧振子,单摆,汽车在平直公路匀速行驶,起重机匀速吊起重物,列出表格,分析每个事例中物体的受力,力做功,机械能守恒情况,这样一目了然,最后综合所有情况,自然而然的就得出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即: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时,机械能守恒,而若有其他力做功时,机械能会发生变化。
在得到机械能守恒条件后,为了涵盖一切情况,再进行证明。这个时候进行证明就很自然了。这是我在本节课中做出的较大的尝试,事实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
学生通过自行推导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要引导学生做好讨论和交流,展示自己的推导结果。这一阶段是前面理论推导的点睛之笔,对于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千万不能够粗略带过,必须加以详细的分析和解读,这部分我选择以讲授为主,重点强调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两种表达方式的物理意义: 即:增量式 -Ep=△Ek/△Ep+△Ek=0;总量式EK1+EP1=EK2+EP2 ,增量式所体现的正是我们在第一部分教学中让学生思考的, “一种能量减少,必然导致另一种能量的增加”。总量式则体现了前后两个状态量——初末状态机械能之间的守恒关系。
虽然在上课前经过了精心的准备,但上完本节内容后,回头想想,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写势能表达式时,未先提示零势能面在何处;“守恒”这一关键的名词作为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出现,未作必要的解释;在一道例题的讲解中,对系统还是单个物体未作说明。这实际上也反映出,对一些很平常但又是很关键的问题学生经常要疏忽,而我们教师往往也不太在意。师生间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通病”。这再一次提醒我,教学要研究“教”,但也要研究“学”,甚至于应该更偏重于研究“学”。 今后我会更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