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 发布时间:2010-06-02 15:53
  • 作者:
  • 浏览量:3753

小组合作,多元互动

――语文教学方法的实践

章婷

语文是基础学科,初一是起始年级,需要多读书、多练笔、多背诵、多积累,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我们使用的又是新课标指导下的实验教材,要求学生能联系生活,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多元互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了响应新大纲的要求,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一直坚持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以下是我在实践中的做法和体会。

我所任教的初一(14)班有50名学生,我将学生分作6个小组,每组8人,1人为组长,两位科代表相对独立。上课时教室里出现的不仅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讲授,还常见学生聚集在一起的学习小组。特别是进行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时,多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创造出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成为现实。

如本学期第二单元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名称是“黄河,母亲河”,我让每一组的学生将四张桌子对在一起,相对而坐,每组由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纪律提醒。主要任务是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确定研究角度,并讨论展示形式。

首先,我要求学生根据教科书上提供的几段有关黄河的资料,确定研究角度。如黄河的形成,有关黄河的传说,吟诵黄河的诗词歌赋,名人和黄河的故事等。

其次,小组各成员根据自己的特长、能力承包任务,家中藏书丰富或具备电脑的同学,负责查找资料;书面表达能力强的同学负责撰写发言稿;表演较好的则负责讲解和展示。学生畅所欲言,共同讨论这几个切入点,共同讨论本组的展示形式。这种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兴奋地坐在了一起,针对这几段资料和我提出的几个步骤热烈地进行讨论。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都认真对待老师给他们的自主学习机会,各抒己见,积极探讨,肯定正确的,改正错误的。在这期间,我所做的,是在各个小组之间巡视,答疑解惑。

然后,针对大家提出的具有共性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达成共识。

一周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准备,在班中组织了一场展示交流会。由于分工明确,学生各司其职,准备充分,展示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对黄河基本知识的介绍,又有对黄河文化的涉猎,还有一组开展了一场辩论,探讨是否需要将黄河改道。双方各自引用大量资料,历数黄河现行河道的利弊,还对黄河改道的可行性及方法进行了探讨,可谓唇枪舌剑,各逞机辩。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他们的奇思妙想拍案叫绝。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是不错的,每一个学生都在“动”:动脑(想)、动嘴(说)、动手(整理)。他们高兴地说着,热情地讨论着,愉快地记录着他们合作学习的成果。这种方式打破了过去那种枯燥的课堂气氛,改变了“教师讲、学生记”的沉闷局面。让学生坐在了一起,真正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做到了让每个学生都动脑,都发言,都有收获的可喜局面。

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我比较注重发挥学生主动性,实现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掌握,这与教师直接或强制塞给学生东西相比,效果好得多。比如在讲《化石吟》这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我事先设计了几个题目:

1.化石的来历 2.化石的种类 3.化石的作用  4.化石的图片

确定这几个与课文有关的题目之后,我再给学生提出要求:

①学习小组按不同题目查找资料,每小组推荐一位发言人。

②在课余时间收集和整理资料,不断分析和互相交流。

③拿出一节课的时间做小组汇总分析,一起确定所需要的信息,准备在下一次“展示会”上展示。

    这几个题目让学生很感兴趣,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有的上网搜集,有的在图书馆查阅,有的跑到书店寻找。在这期间,我并非对此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因为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总会遇见各式各样的问题,我很关注学生的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帮助他们解决。

这样的准备既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展示会上,每个小组拿出的东西异彩纷呈。有化石的照片;有说明化石形成过程的文章;还有介绍化石对认识古生物进化作用的资料。增长了同学们的见识。

这些生动详实的展示让学生和我眼界大开。学生们笑逐颜开,注意力十分集中,课堂上不时传出阵阵的惊叹声和热烈的掌声。这节课使学生印象十分深刻,许多学生在周记里记下了他们在这节课上的美好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探究式学习方式,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地位,充分体现了对他们的尊重和鼓励,使他们在获取知识、信息,思维受到锻炼的同时,还能获得巨大的满足感、成就感,树立自信,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不过我在很多问题上还只是浅尝辄止,尚需进一步探讨研究。今后我将在这方面继续探讨。

                                             
下一篇:反思 张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