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读书报告会吴志强老师发言稿

  • 发布时间:2010-05-31 08:53
  • 作者:
  • 浏览量:3652

育人之道,爱心为先

吴志强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很荣幸有这个机会站在这里,谈自己的成长之路,其实我的内心十分的忐忑。因为我还是一名在教育路上的学习者,在座有很多的老师对于教育的理解比我要深入,做法比我好,是我学习的榜样。今天我能做的只是告诉大家我对一本书,一位大师的教育理念的理解。

我想谈的这本书是《过去的教师》,想与大家分享的是夏丏尊和他 “爱的教育”的思想。夏丏尊这个名字,相信在座的很多语老师都不陌生,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教育家,语文学家、翻译家,和朱自清先生齐名。也是“爱的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提倡教师在教育中,要以爱为本,应以其自身无限的热情和挚诚献身于教育,用谅解、博爱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其教育行为的本质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关心和感化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和对学校的凝聚力。在《过去的教师》中,将他这种二十年如一日对待学生细心呵护、关怀备至的感化教育法,说成“犹如母亲对待子女一般,充满着情和爱。”并形象的将这种教育模式称之为“妈妈的教育”。文中引用了夏老在《爱的教育》译者序言中写道的一段话“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地变更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从未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甚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如此形象的比喻,简单明了的指出“爱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爱”这一最基本的教育的黄金定律。这种观点至今读来仍显弥足珍贵,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而我自己,在教育路上的成长就经历了从无爱到母爱再到父爱、博爱的发展过程。

一、无爱期

鲁迅先生有句名言“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惜自己刚工作那会,竟然完全没有这种意识。也许是因为上大学之前,有过很多人生的理想,却从没想过会走上三尺讲台的缘故吧。当时的我,幼稚的将教育简单看成混饭吃的营生。工作中不带任何的情感,备课时更不会考虑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只是刻板机械的按照教科书上课,然后以习题的形式将知识反复灌输给学生,那时的我如同先生在《教育的背景》中写道的“卖知识给学生的教育者,与学生的中间只有知识的授受,毫无人格上的接触。” 因为自己的教育没有爱,我的课堂是干枯的;我的作业是繁重的;我对学生的态度是专横的。也真是因为没有爱,我在不知不觉中与学生站在了对立的位置上而毫无察觉。直到某一天,发现班上大都数孩子都开始阳奉阴违的对待自己,并从其他老师那听说学生不太喜欢我的时候,才放然醒悟,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存在问题,自己的教育是否缺少东西。

二、慈母的爱

带着“为什么学生不太喜欢我?”的思考,自己开始阅读教育著作,真是在这一时期,自己读到了先生翻译的《爱的教育》,并开始接触他“爱的教育”的思想。《爱的教育》这本书它通过对生活的朴素描写,使人感受到人类多么需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而这种关心、理解和帮助,都离不开一个最根本的东西——爱!真是这本书,让我在读完之后无限感慨,从而在回忆自己喜欢的老师过程中明白了教育是需要爱的。明白教师职业之所以神圣,更是因为他雕琢的是生命。每一个弱小的生命既可以因为我们的爱、我们的赞美、我们的理解、我们的宽容而长大、成才;也可以因为我们的批评、我们的责罚、我们的嫌弃、我们的厌恶而枯萎、凋零 。“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是教育的真理。也真是这本书,让自己定下了“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工作准则。

有了“爱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爱”的理念,我就开始寻找爱学生的方式,第一次我选择了慈母般的爱。我曾尝试像慈母对待自己的孩子般对待学生,全心全意关心他们的一切。在教学上,我努力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对话氛围。并尝试通过了解他们的爱好、才能,来了解他们看待知识,看待课本的角度,尽最大的努力让他们轻松易懂的学会所学知识。我曾引用从数学老师那学来的“雷劈数”,为学生讲解技术的两面性;也曾借助“卖火柴的小女孩”讲解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曾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辩论坐飞机能不能长寿,进而加深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的理解。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在日常管理上,我尝试怀着一种体贴爱护的心情去观察和认识学生的言行,尽量让自己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看问题,想问题,尽可能的去包容他们不理智的想法和冲动的行为。即使是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也努力从积极的、发展的角度去理解。我每当学生犯一些非原则性错误时,我总是耐心地听他讲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清楚他当时的想法,然后再从他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们分析事情的对错。

三、严父的爱

慈母的爱让我得到了学生的喜欢,也让自己和学生变成了朋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渐渐发现,对学生光有慈母的爱是不够的,毕竟师爱不同于父母的慈爱,它肩负着社会、家庭所托付的重任,是理智的、严格的,因此决不能为了“爱”而去“纵容”、“溺爱”。这样只会让他们成为温房中永远长不大的花朵。真正爱学生的老师,应该是慈母+严父的结合体,爱而有度,严而有格。在慈母般关怀下,还应在正确的时机、场合给予学生严父的爱。换句话说,理解不等于纵容,比如说你能理解学生为什么上课爱睡觉,看小说或者讲话,不等于他们上课就可以做这些事情,或者对他们做此类事情视而不见。相反,真正的爱,是对他们这样的错误不要姑息,要勇于在帮助他们改正错误时"得罪"他们,真正做到为了学生的发展爱关爱他们。这种严父的爱,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还应严而有度,严而有恒。通过严格的管教,让学生更全面的成长。虽然我的通用技术课时副科,但我从来没有降低过对学生的要求,因为学科的特点,我的课在实践活动时,经常会接触斧子、凿子、转铣床等设备,稍有不当,就会对学生造成伤害。所以我对学生的守纪、服从,课堂管理甚至比主科还要严格。刚开始虽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常常被学生戏称为“不知道自己教副科的老师”,但我相信,自己这样做是对学生有好处的,并一直坚持。正如《过去的教师》中夏丏尊先生说的:“教师如能真诚地为学生着想,就`应当把真心装到口舌中去'。教师没有别的本事,一天到晚依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传道、授业、解惑',有时教育,有时教训,如果离开了真心,不但会失去学生的信任,甚至反而断送了学生的前程。反之,能出于诚心,无论是教育还是教训,都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博大的爱

近几年,我接触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论。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我对师爱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爱的教育不仅仅是严格的要求、真诚的关怀、深深的理解和宽容,它还包含更高的境界,那就是博爱。正如先生在《教育的背景》一文中尖锐地批评道:“现在大多的教育者,无非将体操当作体操教,将算术当作算术教,将手工当作手工教罢了。课程自课程,人自人,这种无背景的教育,就是再办几十年也没有什么效果。所以教育上的第一件事是要以人为背景……真正的教育需完成被教育者的人格……” 我觉得教师的爱更多应是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及未来发展,急功近利不是爱。只有对学生终身负责,才是博爱的精髓。教师只有有了博爱之心才能产生的对教育的信仰。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有了博爱,教师才能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静下心来不断学习,认真教学;有了信仰,教师才能以博爱的心去教学。才会从重分数和考大学的圈子内跳出来,关注学生终身的发展。有了博爱,教师才会打破学科的束缚,注重传道而非授业。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带的走的能力。

爱正是教师无声的誓言,我爱的誓言是:我只愿做那一颗小小的铺路石,静静地躺在泥土里,虽然它没有水晶的纯静,没有宝石的艳丽,没有钻石的光芒。我的目标只有一个,让我们的新一代走在我们铺就的平坦而宽阔的道路上奔向前方,奔向四方,奔向远方。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冒昧地把先生一段话做个小小的改动用以自勉,并献给今天每一位真诚拥护并勇敢实施素质教育的同志——

要想完成素质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祖国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请记住:育人之道,爱心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