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怎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一直是众多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处理好这些细节,对于提高地理学科课堂教学质量非常有益。我在汇报课——城市化的教学中就十分注重课堂细节,下面是我的一些粗浅的观点:
一、利用图表,精心预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其中以上海为案例来讲述城市等级的提升的基本条件,于是我以上海市在城市等级提升过程中的一些变化为导入,既可以复习上一节课的知识,又可以对城市化的概念进行导入。而且导入中涉及了图表(见下图)的判读,可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
【导入】上海市是中国的第一大城市,城市的等级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城市等级提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不是一成不变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和丰富的资源是城市等级提升的基本条件。)
【提问】上海就是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不断提升等级。那么在等级提升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呢?(介绍上海城市人口变化的数据、城市用地规模的变化图)
【回答】变化: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地区变为城镇地区
【承转】这些过程就是城市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三节城市化,来了解什么是城市化以及城市化的进程。
二、利用图表,充分讨论
城市化的进程和各阶段的特点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这部分的教学应处理恰当。书本上提供了“城市化进程示意”图以及案例“英国的城市化进程”,这两个材料足以让学生来了解城市化各阶段的特点,所以我们就应该放手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阅读书本,并相互讨论,自主完成表格,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分析的能力。
【承转】从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如图2.19。
【提问】观察图2.19并结合案例四英国的城市化进程,讨论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什么特点?完成P34的活动题。
城市化阶段 |
水平 |
发展速度 |
地域扩展趋势 |
常见的问题 |
初期阶段 |
25%-30%以下,水平低 |
缓慢 |
缓慢 |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显 |
中期阶段 |
30%-70%,水平较高 |
迅速 |
快 |
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郊区城市化 |
后期阶段 |
70%以上,水平高 |
缓慢,甚至停滞 |
继续增大 |
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 |
三、讲练结合,说清概念
这节课有两处非常重要的概念。一个是城市化,另一个是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城市化的衡量标准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果迁入的是农村人口,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太高,就不能看做是城市化。这里可以用题目来让学生清晰地理解。
【练习】
1.关于城市化的错误叙述是( )
A.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B.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城市化水平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D.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这道题就应该选“A”。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发生的原因是市区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使得有些人向郊区迁移,而这里说的郊区是与城市接壤的。这里可以利用南京的人口迁移为例,既贴近实际,又能帮助学生理解郊区城市化。南京城市化发展很快,市区已出现了人口多、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很多市民向江宁、浦口等郊区迁移。而逆城市化是因为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周边农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促使城市人口向农村迁移,这里的农村是与城市有一定距离的。这里可以结合上海的逆城市化现象和卫星城的出现来讲述,再补充练习。
【练习】
2.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②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③交通运输的通达性不断增强;④乡村的人均收入高于城市;⑤城市的地价昂贵,房租高于农村。( C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图表往往是主角,只有学会读图,学会分析,才能更好的掌握地理知识。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多引入一些图片,多引导学生分析图片,这样不仅能够直观的呈现知识点,轻松的获取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